海关往事之南宋市舶使蒲寿庚的家族惆怅
2018-04-11 10:25:14
  • 0
  • 8
  • 8
      

      蒲寿庚的发家史令人无法想象。他出生于1205年,卒于1290年。蒲寿庚死了,可他及他的家族依然惆怅。这惆怅来自于他死后一百多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蒲寿庚究竟是对外贸易的先驱还是民族败类?

     仕宋降元的南宋泉州市舶蒲寿庚,在公开出版的史书上,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和评价。

      据《中国海关百科全书》姚梅琳记载:“蒲寿庚,生卒年不详。宋末元初巨贾,曾任市舶官职。祖上为阿拉伯人,世居广州。随父迁居泉州。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至景炎元年(1276年)之间,蒲寿庚曾任提举泉州市舶。据考证,蒲寿庚在泉州经营市舶贸易约30年,任宋代市舶官员则仅7个月。咸淳十年(1274年),泉州发生海盗寇郡之祸,与其兄蒲寿宬因率蕃商海舶平海寇有功,得以授梅、吉二知州官职。德祐年间(1275-1276年初),官至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被授予福建广东招抚使之职,兼任提举市舶,拥有大量海船与资财;十二月,应元王朝伯颜之招,叛宋降元。景炎二年(1277年),张士杰率宋军攻泉州,蒲寿庚屠戮泉州城内宋宗室男子2000余人,固守3个月。后以协定东南之功,受到元王朝厚待,被委为昭勇大将军(正三品)、闽广都督提举福建广东市舶事。至元十四年(1277年)九月,受任闽广大都督兵马招讨使转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从二品)。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晋福建行省中书左丞(正二品),受命招谕海外各国,恢复海舶互市。元代蒲氏一族在福建势力显赫,蒲寿庚之子蒲师文、蒲师武在至元末年出任福建道市舶提举、福建行省参知政事等职。蒲寿庚之婿为泉州巨贾,拥海船80膄,专营海外贸易。蒲氏后代蒲居仁在元泰定年间(1324-1327年)出任福建都转运盐使兼管市舶(正三品)。明王朝建立后,严华夷之别,禁蒲氏族人入仕服官,蒲姓后裔遂渐衰微湮没。”

       据《中国海关通志》记载:蒲寿庚,生卒年不详,男,阿拉伯人。居泉州,拥有大量海船,为沿海地方势力首领。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至景炎元年(1276年)任泉州市舶提举。咸淳十年(1274年),因平定泉州海盗有功,被授予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一职。景炎元年(1276)任福建、广东招抚使,并兼任市舶提举。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蒲寿庚降元,泉州免遭战乱破坏。因为稳定东南有功,元世祖忽必烈授其为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提举福建广东市舶。至元十五年(1278年),任福建行省中书左丞,受命招谕海外各国,恢复海舶互市。

      《中国海关百科全书》和《中国海关通志》的评价差距甚大。

        查阅日本汉学家桑原隲藏《蒲寿庚考》,对蒲寿庚评价,倾向于第二种。该书原名《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之事迹》,连载于日本大正四年至七年(1915~1918)《史学杂志》。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冯攸译文,易名《唐宋元时期中西通商史》。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陈裕菁译文,名为《蒲寿庚考》,译者还为译著增加了一些重要注释。桑原隲藏采用注释考证的方法,荟集了大量有价值的中外史料,特别是关于中西通商史、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史和穆斯林在华风俗习惯等,记载尤详。《蒲寿庚考》这本书则剖析了包含蕃汉通商大势、蕃客侨居中国之状况、蒲寿庚之先世、蒲寿庚之仕宋与降元、蒲寿庚之仕元及其亲族等5章。该书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史学界的肯定。

       查阅吕思勉《中国通史》及《元史》,对蒲寿庚评价,倾向第一种。蒲寿庚从事市舶贸易前后历三十年,虽然只做了短短七个月的海关工作,即南宋提举泉州市舶使,但面对外敌入侵为虎作伥,甘当叛徒,可归为海关历史上的第一个贰臣贼子。其以2000宋氏宗族的姓名,换来了个人和家族在元朝的飞黄腾达。然而,历史终究会做出应有的判决。

        再查史书,蒲寿庚的生卒年为1205-1290年,享年85岁。据《泉州人名录·蒲开宗》,蒲寿庚又称蒲受畊,号海云,宋末元初人,阿拉伯色目商人后裔,蒲开宗之子。宋时任宋朝泉州市舶司三十年,是宋元时期"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蒙元南下时叛宋降元,终生显赫。中国宋元时期著名穆斯林海商。其先辈系10世纪之前定居占城(越南)的西域(阿拉伯)海商。约11世纪移居广州,经营商舶,成为首屈一指的富豪。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此时南宋孤忠臣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南宋皇族逃往泉州,意“欲作都泉州”,此时的蒲寿庚已经通敌,“昰欲入泉州,招抚蒲寿庚有异志”,端宗等人无法进入城内,只好待在东海法石寺。张世杰向蒲借船被拒,意抄没其财产,蒲寿庚进而“尽杀南外宗室”,并且追杀皇帝端宗和末帝,导致二位皇帝进一步南逃。宋亡后,蒲寿庚家族继续扮演着泉州土皇帝的角色,在他们的维护之下,泉州迎来了城市历史上的所谓"伊斯兰黄金年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任为福建行省中书左丞,终元代一朝,蒲寿庚家族掌控海上贸易,独霸市舶。

        翻阅蔡东藩《宋史演义》,内中记载明确,“福建招抚使王积翁,送款元军,导阿剌罕等至福州。知州王刚中举城降元。泉州招抚使蒲寿庾,至泉州港迎谒帝昰,请就州治驻跸。张世杰以为非计,并取寿庚舟西行。寿庚大为怨望,竟把泉州城内的皇亲国戚,搜杀多人,自与知州田子真,举城降元。元阿剌罕收降泉州,遣使至兴化军劝降,宋正命参政陈文龙,知兴化军事,当下斩了来使,饬部将林华出战。华反引元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孙开门迎敌,文龙无从脱身,骤被执去。阿剌罕胁令归降,文龙用手指腹道:“此中皆节义文章,怎得为汝胁迫呢?”也是个硬颈子。乃械送杭州,文龙竟绝粒而死。元将阿里海涯一军,趋入广西,知邕州马墍,屯兵静江,前后数十战,死伤相籍。阿里海涯贻书招墍,许为江西大都督,又请元主降诏劝谕。墍焚诏斩使,阿里海涯泄濠傅陴,督众登城。墍犹率死士巷战,臂伤被获,断首后,尚握拳奋起,逾时才仆。兵民多被坑死。元兵遂分取郁林、浔、容、藤、梧等州。宋广西提刑邓得遇闻静江已破,朝服南望拜辞,投南流江自尽。那时赤胆忠心的文天祥,尚奔走汀、漳间,专想从江西进兵。汀州守将黄去疾,已与吴浚叛宋降元,浚且至漳州游说天祥。天祥以大义相责,斩浚示众,即引兵自梅州出江西,拔会昌,下雩都,又使赵时赏等分道取吉、赣诸县,进围赣州,自居兴国县调度。广东制置使张镇孙复克广州,张世杰奉帝昰至潮州,又还军讨蒲寿庚。寿庚闭城自守,世杰传檄诸路,攻取邵武军。陈文龙犹子名瓒,也举兵杀林华,夺还兴化。又有淮人张德兴、傅高,用宋景炎年号,举民兵攻入黄州及寿昌军,杀元宣慰使郑鼎。四川制置副使张珏,自合州进兵,规复泸、涪诸州,一隅残宋,大有勃兴的气象。大约是回光返照。看官道是何因?原来元诸王昔里吉一译作锡喇勒济。叛据北平,元主因调回南方诸将,改图北方,残宋因得乘隙进兵,略得各地。嗣由元伯颜讨平昔里吉,乃更命塔出、吕师夔、李恒等,率步卒出大庾岭,忙兀台、唆都、蒲寿庚及元帅刘深等,率舟师下海,合追二王。李恒方遣兵援赣,自至兴国县袭击天祥。天祥不意恒兵猝至,与战失利,往就永丰。永丰守将邹洬兵先溃,乃改趋方石岭。恒督兵追及,天祥部将巩信、张日中皆战死,余卒尽溃。天祥妻欧阳氏,及二子佛生、环生,俱被元兵掳去。天祥脱身急走,赵时赏坐着肩舆,在后徐行。追兵问时赏姓名,时赏诡说姓文,遂为追兵所拘,天祥乃得与长子道生及杜浒、邹洬等,乘骑奔循州。李恒既拿住时赏,令俘卒审视,才知是假冒天祥。时赏奋骂不屈,竟为所害。恒送天祥妻子家属至燕,二子病死道中。元将唆都进援泉州,宋张世杰只好解围,于是邵武复失,兴化随陷。陈瓒为唆都所获,轘裂毕命。唆都再取漳州,转至惠州,与吕师夔合军趋广州。张镇孙又以城降元,就是淮西的义民张德兴,亦被元宣慰使昂吉儿攻杀,傅高变姓名出走,终遭捕戮。黄州寿昌军又陷,到了景炎三年,四川制置副使张珏,被元将不花、一作布哈。汪良臣等,分道掩击,合州失守,走至涪州,遇伏被执,解弓弦自经死。满盘失去。”

       由此看出,在国家危亡之际,在南宋残局风雨飘摇关头,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在期间,叛将蒲寿庚捅上了最后的一刀,直接导致勃兴之局重归沉寂。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百年前卖国求荣助纣为虐的蒲氏深恶痛绝,下令将蒲氏族人充军流放,为娼为奴,不得登仕籍。蒲氏从富族成为贱族达数百年,真是天网恢恢,恶有恶报。

        据《中国伊斯兰史存稿》中记载: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早在南宋时期,福建省的泉州地区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穆斯林蒲姓出自中东人后裔。宋、元两朝时期,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有人以蒲作为汉姓。回族蒲氏的来源也比较广,据文县《回教徒与中国历代的关系》中记载: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氏。同时,蒲氏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氏的一个来源。如北宋前后,把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称为"蒲克",把沿海地区的外国人(多为穆斯林)和居住地称为"藩浦"、"蒲(铺)速满"等,这些"浦"和"蒲"后来都变成了蒲氏。

       此外,中国在北宋时对留居中国的外国人实行了一整套的"都蕃"和"蕃长制"管理。这期间,外国人凡加官进爵或入籍注册,就被冠以一个特定的汉姓蒲氏,如蒲思马应、蒲河散、蒲麻勿图婆离、蒲希密等。再有,据史籍《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蕃俗,本占城人(今越南平定),宋元间因乱,挚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蕃邦、蕃浦。今编户人所,三亚里皆其种类也。其人多蒲氏……其言语像貌,与回回相似。"这一部分蒲氏,是越南穆斯林带入回民中的。蒲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甘肃天水地区,后有在元末明初,明太祖为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之罪",对蒲氏家族进行了迫害,"蒲氏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氏"。

       查阅蒲氏族谱,其后人闻名者为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这里的汉族,应该是经过有明一朝276年的流转,而已经汉化而来。

      《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卷11《蒲氏初四世太祖太中大夫公传》记载蒲氏二世祖"玛哈珠、玛哈嗅二公倡筑羊城光塔。俾昼则悬旗,夜则举火,以便市舶之往来也。"专家考证认为此光塔即现存广州怀圣寺内的光塔,亦即岳珂{程史》卷11{番禺海獠》文中的光塔。岳珂所记建光塔的蒲姓穆斯林富商号白番人,来自占城(越南)。占城是古代中西海上交通要港,8~9世纪时阿拉伯商人已定居该地从事贸易。《闽书》记载"蒲寿庚其先西域人,总诸蕃互市,居广州。"《心史》记载:"蒲受晟南蕃人,富甲两广。"《福建通志》记载:"西域人提举市舶蒲寿晟、寿庚。"《泉州府志》记载:"宋末西域人蒲寿晟与弟寿庚以互市至。"多数学者认为蒲寿庚祖籍阿拉伯,10世纪前定居占城,约11世纪移居广州,13世纪初再迁居泉州。蒲氏族谱是研究中西海上航线,阿拉伯海商家族迁徙及其在中国的伊斯兰教活动和明代以后逐步汉化历史的珍贵史料。山东淄博蒲氏字辈:"璋忠整海(臻)永世继生盘松竹立一庭上国人英文章仙业忠厚家声门多贤哲代有公卿庆延宗绪万叶长荣",该支为蒲松龄家族字辈。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